"Das ist mehr als die Wahrheit. Es ist Dichtung."
---它已經超越真實,成為了詩。
這部片子就像是個德國版的《珍愛來臨》、《莎翁情史》,講的都是文學大師青年時期的虛構戀愛故事,企圖講述某種影響他們一生的缺憾所帶來的創作泉源。這幾部裡面,《莎翁情史》是最早的,人物的設定也虛構最多;《珍愛來臨》的男主角確有其人,也跟珍奧絲丁確有往來。而《少年歌德的煩惱》更上一層樓,把歌德迷戀過夏綠蒂布弗(Charlotte Buff)的故事精鍊加工,成為一段更有說服力的、也更洋溢詩情的故事。
雖然乍看之下這部片子非常容易入口,似乎是個甜膩簡單、置史實於無物的愛情娛樂片,但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怎樣抓住青春熱情特有的直率淺白而不過於輕浮,又不能用成年過於複雜幽暗的心思感傷來浸染,這種「強化深度」反而會顯得做作而虛矯。
歷史學家描寫已發生之事,詩人則描寫某種可能發生之事,所以,詩比歷史更富有哲學性與深刻意涵,因為詩的陳述本質是普遍性,歷史則是個別性的。電影在許多小地方創造生動的生活感,情節雖然簡單,但是節奏非常流暢,演員的表現俱為上乘,情感的含蓄與奔放控制得非常精準,濃淡之間把握力道極佳,絲毫沒有匠氣。正因為情節單純,少掉那些刻意的各種曲折,使人信服這是一段真實卻深刻的人生經驗,從這段人生經驗中將要提煉創造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結尾是不悲不喜充滿希望的。於是我們又不知不覺獲得救贖,把年少的甜蜜與悲傷都輕輕而釋然的放下,舉步繼續走下去。
有幾個一閃而過的小驚喜:
- 兩段歌德馬車旅行的音樂,來自於舒伯特十七歲時寫的歌曲名作《紡車旁的葛麗卿》,歌詞正是取自歌德詩劇《浮士德》。
- 也是音樂,不過這是我自己的聯想:開場輕快步調的音樂,動機和「齊格菲的萊因之旅」蠻像,非常歡快躍動像心臟生機勃勃地跳動。
- 在市集上歌德和同伴一起看的偶戲就是《浮士德博士》,那句「我就是自身的煉獄」後來還出現了一次。
- 歌德拜訪綠蒂家時唱的歌是莫札特的作品,不過這是個Bug,是「未來歌曲」。那首卡農是1788年寫的,作品編號KV561,當時還不知道在哪呢。(是說看到這一段,我忽然好懷念以前跟朋友也是經常這樣彈琴唱歌打發晚上的時間)
- 原野上歌德對綠蒂念的詩叫做:Willkommen und Abschied,是1771年的作品,歌德青年時期的名作。當然,其實這是在綠蒂之前寫給另一位小姐的情詩。
同人誌這玩意兒很早就有了,少年維特的煩惱當年洛陽紙貴,風靡一時,自然也引發了一大堆惡搞。我在德文維基上看到一個非常有名的惡搞作:《少年維特之歡樂》,大意如下:
故事是從維特向阿貝爾特借手槍時開始。阿貝爾特向綠蒂攤牌,表示不介意綠蒂和維特交往,但綠蒂並未相信,結果維特還是拿到了阿貝爾特的手槍。當維特開槍自戕的消息傳出後,阿貝爾特前去探望,並表示他已經跟綠蒂離婚。維特聽到後大怒,老子轟了腦袋你才說你們分手了。結果阿貝爾特跟他說,槍裡裝的是雞血,你死不了的。於是維特意外重獲新生,並跟綠蒂結為連理。
就像所有後設愛情小說一樣,必定著力於揭露婚姻愛情的現實面,維特的婚姻也沒有倖免於那些庸俗的痛苦:孩子、錢、爭吵,阿貝爾特居然還跑出來勸解婚姻觸礁的兩人,使他們言歸於好。最後俗到爆炸的,維特跟綠蒂省吃儉用買了一棟大房子,「從此兩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個同人作因為諷刺了感傷主義當道的年輕人,也風行一時,歌德自己曾數次表示對此惡搞作的感冒。實在太歡樂了。
按照敝人腐當道的看法,個人認為應該讓阿貝爾特跟維特雙宿雙飛才對(喂),這之前一定要讓阿貝爾特變成男主角,經歷一段艱難的自我覺醒歷程,發現自己真正愛的是維特!所以他才要借給維特改造過的雞血槍,這樣才能保住他愛人的性命......在滿頭雞血的維特床前來場動人的告白應該會是高潮,剩下唯一的問題是要怎樣把維特掰彎.......(好吧我知道我夠了,謝謝收看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