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14

觀影心得:冷戰三味--《強.艾德格》、《鐵娘子》、《諜影行動》

很久沒寫部落格,但不表示近日沒有精神活動。因為現在住在電影院附近,每到週末幾乎都去電影院報到,本格已經快變成電影專業戶,這樣似乎也未嘗不好。此外近日開始嘗試攝影,拍的一堆不成熟物都堆放在Picasa相簿裡;手機也趕流行裝了INSTAGRAM,這程式頗有趣,不管拍什麼都裁成正方形(因此感覺特別有注目點),隨便挑個濾鏡套一下,整張照片便渾然天成充滿一股裝模作樣的七零年代文藝復古風,上傳分享又非常容易,難怪一下子風靡大眾。

說到復古,可能是影展獎項加上演技挑戰高,近期有兩部話題之作:《強.艾德格》、《鐵娘子》,都是名人傳記片。接著又有一部陣容豪華到讓人眼睛瞎掉的英國電影《諜影行動》,著實讓我開心了一陣子。這三部片子看似並不相關,但卻有個共通的時代背景:西方與鐵幕相對抗的冷戰時代。

我國中的時候柏林圍牆倒塌,我也(即時的)看了伯恩斯坦指揮的柏林自由頌音樂會,還在當年的日記裡記下這個新聞事件,在布蘭登堡城門前沸騰的場景裡,從此記得德國國慶日是十月三日。更早之前,兩伊戰爭、福克蘭群島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這些新聞事件,還有波蘭團結工聯主席華勒沙、蘇俄總書記戈巴契夫、捷克詩人哈維爾、東德總理何內克,都是我童年時代記憶的一部分。在我那時對世界半無知半冷漠的眼裡看起來,世界彷彿從柏林圍牆倒塌後就開始緩慢的混合、變稀,成為一個沒有方向、不可逆、美國價值(講好聽一點是自由民主/市場經濟,講難聽一點是金錢至上)凌駕一切的世界。

不談那些戰略利益,冷戰是兩大陣營的對抗,擁護對立的價值觀。在過去詭異忠黨愛國教育下成長的我,以前不明白為什麼民國初年有那麼多傑出的知識份子「居然支持共產黨」,而共產黨不就是那些穿著毛裝,狼狽「長征」的土八路嗎?後來才知道左派曾經是年輕人最時髦的思潮,它暗示世界大同、人人平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夢想,原本似乎不該如此罪惡。但為什麼後來會變成嚴厲集權的邪惡鐵幕?比起這層不解,更令人震驚的應該是我原本自認為屬於的那個陣營,自詡為正義的反共一方,逐漸剝落出虛偽醜陋的面目。

不需要我說,已經有無數人以各種姿態控訴著,我們正在承受以雷根、柴契爾夫人以降自由市場經濟政策的後果:貧富不均、失業問題、政府赤字、景氣泡沫的循環,於是我們看到付不起學費的年輕人上街希望教育公共化、買不起房子的人希望住者有其屋、失業的人要求政府保證就業。可是台灣人骨子裡畢竟是沒有真左派那種徹底重新分配資源的勇氣。我們一面鄙視不勞而穫者,歌頌自由,崇拜財富,卻又一面希望有個大政府為我們解決從口腔到肛門的一切問題,最好是不要加稅,也不可以擋人財路、犧牲個人的自由。最後我們赫然發現原來以前那個教科書上寫的,創造經濟奇蹟的「大有為政府」,打著堅決反共的三民主義旗幟,竟然是個皮右骨左的隱形社會主義。多虧了冷戰,我們一直誤以為左右的對立是絕對的,貼了標籤A,就絕對不可能是標籤B。到頭來我們卻都困頓的站在一側,兩難地渴望著另一端。

意識型態騙人能力之高超,也需要有容易騙的對象互相配合。我當年大學聯考三民主義連低標都沒達到,我也搞不清到底是我純粹覺得這科無聊,還是覺得這個「背熟就有分」的科目就像國文的命題作文一樣,有種令我厭惡的虛假,絲毫激不起我當年應該很純潔的愛國心?

《強.艾德格》J. Edgar


這部電影談的是個我本來只是隱約聽說但不熟的人:美國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強.艾德格.胡佛。他的活躍年代也是這三部片子中最早的。從二三零年代一直到戰後。他代表的是愛國的極致:為了愛國可以不擇手段。最可怕的是,這種人不可能懷疑自己的作為,也不會有絲毫罪惡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一切作為都不是為了自私自利,而是為了奉獻給其他人、奉獻給國家。一個利他為前提的邪惡,怎麼可能是自己人格的「罪」?


胡佛的性傾向問題,表面上看是這部片子裡有點格格不入的環節。對主角來說他一生做過的事情裡,大約只有這個死結可能和「罪」有關。但如果缺少這一塊,片子便只剩下胡佛唯一的ego,沒有一點反射和回音,電影也不成立了。我認為鋪陳胡佛和托爾森的同志關係,只是為了讓老托爾森最後戳破胡佛的謊言。老年的胡佛並未回頭檢視自己進而昇華,相反的他對傳記作者吹噓過去的功績。這部傳記片原本就不是要告訴我們老來悔悟的過程順便教化觀眾,卻展示了一個「信仰堅定」者的偏執意志。他成功了。他操控觀點、操控眾人的方向,因為他的熱烈無私奉獻,使他的偏執自身完美。他甚至不需要去思考那個偉大的美國是不是可能存在,他只要相信就好了。

並沒有特別喜歡這部片子,但是很敬佩李奧納多每次都盡力挑戰各種人物的精神。製作上明顯看到有些限制,但導演的手法謹慎而節制,底下藏著難以反駁的力量,並且不帶什麼批判和八卦色彩。很不錯。

《鐵娘子》The Iron Lady

梅麗史翠普的傳奇在這片裡又推到一個新高潮。她模仿柴契爾夫人的舉止聲音以及牙齒露出來的角度簡直無懈可擊。也因為看了這片我才想起來記憶中柴契爾夫人真的很喜歡穿藍色的衣服。


這部片子讓我困擾的一點是,編導帶著一種老式女性主義的觀點去探討柴契爾夫人:想要關注女性特質在她的從政路上有多少影響。這樣史無前例攀上權力高峰的女人當然是女權運動者好奇關心的對象,但很殘酷的是,那個時代能成功的女人,除了比男人更強悍以證明自己以外,幾乎沒有第二條路。她的女性面顯露在卷髮、套裝、項鍊、高跟鞋,還有生了兩個孩子,其他的部分,她是個軍事上的鷹派,她是個改革的大刀手,她從來不妥協,她是男人中的男人。電影中最衝突的段落莫過於她給福克蘭群島戰爭的陣亡官兵家屬寫親筆信,信的開頭是:「身為一個母親......」。這方面的性別探討在電影裡面幾乎沒什麼作用,流於浮面。柴契爾夫人成長於戰時,她的這一代的價值觀和社會氛圍如何交互影響英國的命運,反而被放過了,非常可惜。

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忍不住引用裡面的一段場景:柴契爾夫人初次動念要競選黨魁時,原本並不打算要選贏,只是想要刺激一下高層,氣氣他們。不料同僚卻勸進她:你不該把改變這個黨的責任推給別人。你想要這個黨改變,你就去領導它;你想要這個國家改變,你就去領導它。

這個場景應該可以給所有對社會失望的年輕人一點鼓勵和刺激吧。

《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本來只是衝著無敵豪華的卡司去看的,沒看過小說,完全不知道情節,坐在電影院裡面被導演冷峻精細的手法嚇呆了。耐心看完後覺得後勁超強,第二週又回鍋報到,依然津津有味。(結果欣欣大眾的字幕壞掉兩次,不知道是怎樣,非常倒胃口)


這部電影是難得從外到內都滿到要爆的好片,但是卻被無比內斂的手法收束起來,一言以蔽之,可能會覺得悶。但那不是平淡無味的沈悶,而是因為東西太多還硬要壓抑的悶。主角常常不說話,表情也很少,真難想像是那個以演瘋瘋癲癲邊緣角色成名的Gary Oldman。片中一段舞台劇手法的回憶場景非常震撼,我看到了偉大的演員,經歷了偉大的時刻。雖然結局非常感傷,但看完後卻無比的滿足與擊中。

後來去看了小說,很喜歡。沒有俊男美女,只有一個矮胖近視眼大叔的內心戲碎碎念,絕對不是無病呻吟的肚臍眼小說,而是冷戰對立下間諜內心的荒涼、孤寂與哀傷。(以下有大雷)

男主角喬治史邁利聰明、冷靜、深沈、穩重,人畜無害的外表,對誰都有一套,唯獨對他那美麗的貴族妻子束手無策。他們都說他配不上她,他只能默默忍受妻子不停的外遇,讓他成為圓場的笑柄,這成了害他一生的心病。原著中說他從不戴帽子,因為他太太說他戴帽子就像「水煮雞蛋套了個保溫罩」。據說Gary Oldman接此角色後大吃奶油蛋糕以便長點中年小肚子,顯然效果不太好,一點都不像雞蛋,穿上風衣還是一整個玉樹臨風真討厭。

Peter Guillam 在小說中和一個怪怪的學音樂女生同居,電影裡把他改編成同志,以便修剪枝節讓故事變得容易理解。電影塑造他的男友形象也微妙呼應了他對長輩的態度,乃至於他發現內奸是誰時心中的悲痛與幻滅,可惜當下電影裡只能給他一個長特寫。(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

Ricki Tarr被改編得更為浪漫些,但有血有肉,少了原著中的風流,但那輕浮與躁動還是很傳神。在他有關的戲份上可以看到史邁利的冷酷。(Tom Hardy飾演)

Control,不知道姓名,中文翻成老總,很好。戲份不多,但是大煙大酒的衰老姿態讓人擔心他隨時都會中風或心臟病突發死掉。一次本來想要揭發內奸的匈牙利行動大大失敗後他只能鬱鬱離開圓場,不久後過世。(John Hurt飾演)

Percy Alleline 在電影裡沒有辦法用很多篇幅去展示他和老總的對立,所以在電影原創的舞會場景上弄了個雞尾酒段落。Percy那尷尬又訕訕的笑容背後有很多故事。片子看完無法討厭他,因為他不是敗在蘇聯人手下,他是敗在自己想要升官的貪心上。(Toby Jones飾演)

Bill Haydon,戰前就認識他的人,把他視為英國的希望,或說英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活躍、聰明、萬人迷,受殖民愛國這一套的教育長大的,懷著重振大英帝國威風的崇高理想,卻在冷戰時期信仰徹底崩解。他最後的真情流露實在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可惜就是戲份有點少。(Colin Firth飾演)

Jim Prideaux,和Haydon是大學同學,焦不離孟的,也被Haydon拉進情報工作圈,他們的感情關係究竟如何,小說交代得比較清楚露骨。Mark Strong 演得好極了,可說是本片中我第二喜歡的角色。他最令人感嘆憐惜的,是他身在這充滿謊言與背叛的世界裡,卻始終抱持著純淨的感情與忠誠,他這純淨的情感與堅強也是這故事裡的救贖,儘管是用一種殘忍的方式完成。他與學生小Bill的關係,在小說開頭和結尾擔負起結構重要的角色和終極的提問:愛是一種本能,是人願意以求生的努力去完成的。也因為這是作者的立意,讓這本小說在一路的欺騙與虛假之後,始終沒有放棄對人性光明的希望。

Connie Sachs,被迫離職的圓場研究組組長,小說形象是個高大有酒癮又有關節炎的老太太,電影裡Kathy Burke的肥胖歐巴桑造型也很好。她讓這個故事的溫情流動起來,然而那不是個人的溫情,而是對往日美好(國家、理想)的追慕。故事裡所有的中年人,莫不感傷於這樣的追慕與其不可得。Connie的戲份不多但至關重要,拼上故事裡最柔軟不忍觸碰的段落。

現在電影差不多下檔了,還是滿分推薦。大螢幕上看起來的質感終究比小螢幕佳。滿分推薦這部電影,也推薦大家去看他的小說原著,以及作者勒卡雷另一部成名作「冷戰諜魂」。

註:作者本人在片中有客串,就是舞會上唱蘇聯國歌時從鏡頭右邊閃出來的白髮老先生。